第21章河底(中)

我棍尖圈击的方向可变,但大小当守尺半,如此则对方始终落入我的圈击范围内。

敌人发棍攻我,我则要迅速闪身,走出其尺半控制圈之外。

由此,即使对方离我咫尺,要打中我亦远如天涯。

如果能明确判断棍势,限制对方圈点,并积极进行闪避,则可立于不败之地。

而当知晓对手出力在何处,我不于此处与他斗力,姑且忍之。

待其旧力略过、新力未发,然后乘之,则可顺人之势、借人之力,败敌于瞬息之间。

听到林老头这番话,杜布仔细琢磨,其中的模糊之处豁然开朗。

——

对战继续。

齐界星横扫攻来,杜布顺势而走,但只有一尺半多一点儿。

齐界星棍尖劲气扫来,杜布不为所动。

前回他已有所猜测,并将二者的距离稍稍缩短。

但精确的距离控制这是头一次控制住了。

只有尺半多点儿,并不太多,但对方莫奈我何!

杜布双手持棍,顺着对方展开攻守。

趁着对方旧力将尽、新力未生之时,杜布在其棍子后段非着力处格挡,齐界星棍势稍缓。

但杜布仍保持退却之势,但这一退却仍保持在一尺半多一点儿。

在退却中,杜布继续顺着对方旧力将尽、新力未生之时,稍稍加以格挡,以阻止对方的棍势。

如此反复了七八个回合,杜布已将防守之势基本上弄明白了。

“是时候结束对抗了。”

在心里念叨的同时,杜布将手中的棍子顺势在对方长棍的中间一点,齐界星棍势稍缓。

但杜布的反守为攻快若闪电,很快齐界星持棍的前手被击中,不得不松开。

齐界星见状,身形闪电后退,试图稳住防守态势。

但杜布紧追不舍,连续击打在齐界星木棍脆弱之处。

很快地,齐界星后手不得不松开,木棒掉在地上。

五天多的练习后,杜布终于棍法入门了。

——

棍较轻盈,刀则较沉。

因此,“拳经”上有“快棍慢刀”之说。

用刀时可自上而下“劈”,可向右下方或左下方“砍”,可由下向上“撩”……

各种动作都强调刀刀沉猛。

练武堂内林教头将手中长刀挥舞得虎虎生风,但速度却较使棍慢了很多。

杜布仔细观察,凝神回味,然后立定姿态,缓慢挥舞四尺大刀。

他前进后退,左闪右挪,像模像样。

如果力量不如对方,或力不持久,则使刀必败。

如果有足够的力气,则可使硬撼对方。

但无论攻守如何,必有出力、使力和回力,此和棍法一样。

对攻者要趁对方旧力将尽、新力未生之时扭转攻防形势。

但要攻击或防守都贵在精细,必须用刀如使针,有绣花般的耐心和功夫。

向前一击,要能围绕一点击打出百十次,或围绕不同的点打出百十次。

即使砍或撩等动作,亦相仿佛。

越是思考,杜布的动作越是缓慢,但其动作却同样中规中矩。

而且,杜布既有动作缓慢的情形,也有快如闪电的动作。

无论快慢,皆是由心,因此有如浑然。

经过半个多时辰的琢磨,杜布想通其中的精细,长声喊叫。

他手中大刀速度越来越快,挥舞出一片残影。

见到这种情形,林教头打量了在练武堂内的齐界星一眼,没叫这小子上去对练,因为后者在杜布面前或许难以走过十招。

“双方在武道上已不是一个层次。”

林教头在心里嘀咕。

——

和大刀一样,剑和锏都为短兵器。

但它们更矮小,可作防身或刺杀之用。

因而,武者往往使用“杀手锏”或“刺客剑”等称谓。

使剑时,用剑刃前端一至三寸处短促抖腕发力,如敲击钟磬。

使剑方向可上下、左右、前后点击。

为击中对方,可通过臂的屈伸,用剑尖部位沿剑身方向,以取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。

但对方并非死物,而是会防守或对攻。

为此,可以用剑尖或剑刃前端挑开对手进攻的兵器,进行格挡,或用平洗、斜洗、上洗、下洗等方式,挑走对方兵器。

无论哪种动作,用剑时都要结合步法、身法和方向进行灵活的调整。

杜布觉得,与棍和刀相比,用剑简单,容易学习,但难以精通,因为要精通各种变化。

而且不同的剑之间,功用亦各不相同。

【有时使重剑,如同使刀。】

【有时用轻剑,如同使针。】

【有时用短剑,如同使匕。】

——

“棍横扫一片,枪前刺一点。”

所棍、刀和剑相比,枪属于长兵器。

它硕长、沉重、锋锐,因此素有“矛有丈八”之称。

杜布身材较矮小,难以拿起丈八长矛,只能拿一个五尺长枪。

即使这样,它也重达百来斤。

长枪看似笨重,难以操作,但枪法有虚实、奇正,亦有虚虚实实、奇奇正正。

“枪法实在是变幻万端。”

林教头的讲解和演练,让学习、记忆和习练的杜布感受至深。

用枪时当进击锐利,退避迅速,构筑险势,制约短节。

长枪之熟练使用,须使心能忘手,手能忘枪,圆神而不滞,身动而心静,处之裕如。

如此,不动如大山,一动如雷震。

【退进守攻,变幻无穷。】

【高下左右,灵活贯通。】

这里的道理和使用沉重的大刀具有类似之处,只是一个是短兵器,另一个是长兵器。

杜布与亲自下场的林教头开展对练,学习进步很快。

——

北二区,齐家练箭场。

张教头是县城有名的神射手,三十来岁,猎户出身,杜布跟随他学习箭术。

弓箭乃远程兵器,弓箭必须相符。

习练者要结合自身力量调节弓力的大小,并且结合弓的情况制作箭矢,否则就易弓矢不调,即使神射手也不能必中。

箭术有“拉弓”和“放箭”两个步骤。

其中前者要求逞怒气以开弓,如此则力雄而引满。

后者则要求屏息气而放箭,如此则心定而虑周。

持有弓矢之人还必须仔细检查弓矢,将之把持坚固,不能让箭矢摇晃或虚弱。

其中箭矢摇晃,是因为把持不坚固;箭矢虚弱,则多因为经验不足,镞不上左中指。

讲解了初步知识,张教头让杜布射了十箭,结果七箭中靶,一箭落地,二箭高飞。

张教头射出十箭,十箭皆中圆心。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

杜布对张教头的箭术十分佩服。

在习练中,张教头没藏私,指出射箭时宁愿箭高而过,也不要低而不及对手,并且越是距离远,越是要将准头稍稍抬高。

杜布再次尝试,中了八箭,其中四箭射中圆心,比上一次明显改观。

但他还是有两箭没中,并且那两箭还是摇头晃脑地飘飞了。

张教头再次指出,射箭时箭摇头主要是因为右手大食指扣弦太紧,无名小指松开之故,这是初学射术者的毛病。

解决的办法很简单,就是在射时将小草梢一寸,用无名指、小指共拾于手心。

“如果箭去而草不坠,那么箭就不会摇摆了。”

再度尝试后,杜布觉得放箭不是纯粹用蛮力,而是应当轻重适宜。

这样,放出的箭就不会摇摆,而是听从指挥,随心所欲地射向指向的部位。

掌握了放箭的基本要领后,杜布的学习又从“步射”转向“骑射”。

其中步射要先持满射,先近而远,骑射则不然,必须要将弓扯起而不尽满,此所谓“箭不轻发”。

必须四平架手立定,待敌人靠近,再急放箭。

而射箭中,无论是步行对射,还是骑行对射,对方都不是固定靶,而是移动靶,必须根据目标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射术。

对于骑马的贼人,应当看大的射,而不可射人,因为后者的轨迹更难确定。

——

学完箭术,单人器械学习结束,而开始进一步的器械对练。

练武场,杜布和齐界星对向而立。

前者手握五尺轻巧短棍,后者手持丈八厚实长枪。

以前是短兵器对短兵器,或长兵器对长兵器,今日开始要进行长短兵器之间的对仗。

在棍刀剑枪箭等的比试中,齐界星每每在开始时都能占据上风,但经过几个回合的点拨与领悟后,杜布很快就能克服自身的不足,将齐界星的武器挑落。

最开始被打败时,齐界星还有些不服气。

第二和三次被打败,齐界星便逐渐迫使自己接受。

当经历了第四次、第五次乃至不知道多次的落败后,齐界星对于对练中的失败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。

而这样的对练,也帮助齐界星提升了很多。

此刻,齐界星挥舞长刀向杜布展开进攻。

长枪一定要短用,因为长枪架在手上,所耗费力气很大,架式容易被识破。

如果不知长刀短用之法,一发不中,或打中对手不那么要害的地方,那么对手短兵一入,而自己收退不及,那么就容易为长刀所误,这与赤手空拳几乎没有差别了。

经过几十上百遍的练习,齐界星深知这一点。

他长刀傍身,身步齐进,刀手步合一,大刀稍稍使劲七分,留力三分,控制身边丈五距离。

在杜布眼里,齐界星的长枪既呈进攻之势,又欲蓄势而退。

当他攻势不及,即可立即转移阵地,或防守,或继续控制场地,展开进攻。

但杜布的短棍是短兵器。

对方的长枪一丈八尺,我之兵器不到五尺,超过三倍多。

再加上想要双手握棍,所剩下的棍头不过二尺多。

现在,齐界星的长枪闪颤而进,快如流星。